首页 > 最新动态 > 云南省蓝莓基质栽培发展现状及对策
最新动态
云南省蓝莓基质栽培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4-12-19173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种消费转向为高端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水果是高品质农产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顺应人们对应季水果、营养、品种、品质、方便性与安全性的更高要求,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秉持匠人之心,努力探索着高品质水果的最佳解决方案。蓝莓是小众高端水果的代表,人工种植最早于1908年,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蓝莓便从北美传到了世界近71个国家。我国的蓝莓研究起步较晚,但仅用了40多年,按地域就能划分出长白山、辽东半岛、胶东半岛、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五大产区,一跃成为全球最大蓝莓生产国。随着蓝莓产业的发展,传统种植模式下蓝莓问题也开始显现,诸如改土栽培投入成本过高、土壤滥用化工原料调酸加重环境污染、露地栽培需水需肥量增加、管护成本随着树龄的变化而增加等。相比我国其他省区市,云南省蓝莓起步更晚,2004年才开始种植,但发展较快,2022年被四川日报赞誉为“国产蓝莓中,品质最好的多出自云南产区,每10颗蓝莓有7颗来自云南”。当前,云南省蓝莓鲜果以较好的口感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在市场认可较好的态势下,亟待重新审视当前云南省蓝莓产业发展客观现状,探寻产业发展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技术对策,以期为壮大蓝莓实体经济、增强农民发展信心等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云南省蓝莓基质栽培发展现状与趋势




云南省蓝莓产业从量变到了质变

云南省蓝莓产业的发展历程以2016年为节点可分为2个时期(图1),第1个时期以不同系列蓝莓新品种的适应性评价及栽培技术集成为突破,主要表现为:①品种区域布局方面,除矮丛蓝莓外,南高丛蓝莓、兔眼蓝莓、北高丛蓝莓、半高丛蓝莓均能在云南省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极大地丰富了蓝莓品种资源的数量;②种苗繁育效率方面,许多研究机构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促进了蓝莓组培技术的成熟,实现了种苗的工厂化生产;③土壤改良方面,土壤调酸、肥料拮抗、施肥增效等实用技术也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变得更为合理,极大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云南省蓝莓产业发展的第2个时期,以蓝莓鲜果产量和品质的维稳和种植面积的提升为突破,这一时期主要借力于各种自媒体平台,促成云南省蓝莓走进大众视野,并以优良的品质作为自身营销的基础而获得诸多赞誉。为持续提升和稳定蓝莓果品品质,业内开始积极寻求升级、转型的道路,到2016年,蓝莓基质栽培模式在生产中获得成效,为云南省蓝莓品质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还盘活了农村大量的闲置土地、撂荒地等资源,蓝莓种植面积也陡然上升。产量高、品质好、供应时间长已然成了云南省蓝莓的又一张名片。从历年数据也可以看出(图1),2016年以后,在基质栽培模式的推动下,蓝莓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呈向上攀升趋势,短短10年间,云南省蓝莓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400hm2增加到2021年的7900hm2,鲜果产量从100t增加到42700t,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了近20倍和427倍。



蓝莓基质栽培技术成果逐步向全省辐射

从全球蓝莓产业布局来看,许多发达国家本土蓝莓种植面积已趋于饱和,正陆续前往亚洲、非洲等国家进行产业布局。我国也成为国际小浆果企业关注的对象,尤其是云南省,已成为吸引国际小浆果企业最多的省份。外资凭借蓝莓新品种优势和长期基质栽培技术的积累设置了许多壁垒,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云南省本土企业初期只能凭借自身创新与研发被动地做出基质栽培方面的应变,随着行业的发展,外商与本土合资、合作等经济活动日益增多,技术外溢效应不断影响着本土基质栽培技术的发展。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率先借鉴国外先进基质生产技术的地区,在发展的同时,受我国北方“塑料大棚”调控蓝莓早熟的启发,还创制出“基质+避雨棚”等复合栽培模式。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同处于北回归线上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等是最先受益于基质栽培模式的地区,配套的蓝莓新品种以南高丛系列为主,北回归线上热量丰足、光照充沛,南高丛蓝莓在该区域内的生长量很大,度过童期的蓝莓当年果后平茬换头都能速生再发。北回归线以北至北纬25°,包括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楚雄彝族自治州、昆明市和曲靖市南部的区域,海拔多在1000~1600m,气温比北回归线有所降低,但在市场的驱动下也逐渐完成了蓝莓基质栽培的改造,采用的蓝莓品种以南高丛系列为主,兔眼系列也有零星种植。再向北,北纬25~28°,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市、昭通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曲靖市北部的区域,海拔多在1600m以上,区域内气候偏冷,部分地区尝试基质栽培技术也能达到预期,采用的品种有南高丛、兔眼、北高丛系列,但一般不平茬。截至目前,蓝莓基质栽培的技术成果已辐射至全省各个地州,云南省已然成为有别于其他省区市的又一新兴蓝莓产区。

蓝莓基质栽培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

蓝莓进入我国经历了3个时代:1.0时代以口感偏酸的蓝丰为主,栽种于青岛;2.0时代以奥尼尔为主,从青岛南移至湖北;3.0时代以珠宝为主,继续南移至云南。蓝莓在云南省经历了4个版本:1.0版本是引种初期,以传统方式种植为主;2.0版本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增加了测土配方、土壤调酸;3.0版本引入基质,喷滴灌技术得到应用;4.0版本是在基质栽培的基础上增加了设施技术、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多种元素。4.0版本的蓝莓产业在关注蓝莓高产的同时,更加注重蓝莓品质,生产方式也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轻简化、标准化、现代化迈进。4.0版本下,以“基质+”模式为代表的新型发展模式正在创新中快速发展,比如,北回归线周边区域通常采用“基质+避雨棚”模式,这些地方全年气温稳定,所谓避雨棚,是指在蓝莓园上方搭建脊梁高4.0m左右的塑料棚,不以增温为目的,只在花期、果期起避雨效果。北回归线以北至北纬25°区域内,栽培模式因品种类型不同而相应调整,“基质+避雨棚+炭火”模式,除具有避雨功能外,炭火还起到预防倒春寒的作用;“基质+避雨棚+蜜蜂”模式,主要发挥蜜蜂虫媒授粉的作用;“基质+遮阳网”模式,气温偏高且降水量低的地区采用遮阳网降低温度。在北纬25~28°,海拔多在1600m以上,光照资源充沛,通常采用“基质+避雨棚+内遮阳网”模式,避雨棚更接近普通塑料大棚,棚四周带状通风口用于调温,内遮阳网可避免光饱和度过强影响蓝莓生长。

蓝莓组织化程度增加,销售手段多样化

使用天眼查网站的高级搜索,输入关键词:蓝莓、云南省、存续、企业,共搜索到1130条蓝莓相关组织,在导航下按单独选择企业类型,发现个体工商户695个、有限责任公司227个、个体独资企业65个、港澳台企业3个、外商投资企业1个。将时间范围限定在近5年,即2018年8月1日至2023年8月1日,共搜索到655条蓝莓相关组织,其中个体工商户524个、有限责任公司61个、个体独资企业35个。由此可以看出,近5年个体工商户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占5年内全省蓝莓相关组织的75%以上,有限责任公司及个体独资企业占15%;云南省近5年的蓝莓相关组织占全省总相关组织的58%,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蓝莓产业正在向规模化、专业化等方向积极转变。在地区导航下继续选择云南省具体州(市),从搜索结果可以看出(表1),全省16个州(市)均有蓝莓产业布局,但相对集中在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昆明市、昭通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丽江市、曲靖市,这些州(市)的共性在于交通便利,并拥有较为完善的物流冷链运输系统。多数州(市)虽然选址在环境优越的山区,但蓝莓发往全国,从田间到舌尖在48h内即可实现,这些现象极大地活跃了网络销售空间,同时也迎合了大众消费对鲜食蓝莓的更高要求。云南省蓝莓是真正用品质打开了经营者利润增加与消费者消费增益共赢的新局面。




云南省蓝莓基质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




蓝莓基质栽培为云南省经济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已成为推动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基质+”模式下的云南省蓝莓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栽培基质配方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蓝莓为多年丛生灌木,基质的优劣不仅关系到蓝莓成活率和生长质量,还关系到投产后连续多年的果实质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较为长远。云南省蓝莓基质栽培的普及面较广,客观上与外商带着先进的基质配方进驻云南省有关,技术的溢出效应助推了行业相互效仿又作出各具特色的探索,这也使得全省蓝莓在基质配方方面良莠不齐,无法将具体案例立为典型。前人开展的蓝莓基质配方研究,仅仅停留在原材料配比层面上,研究对象仅针对2年生或3年生苗木,这些零星碎片化的研究本身并无不妥,但欠缺了后续多年的生长表现,完善蓝莓基质栽培技术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我国在商品基质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蓝莓常用的2种基质是椰糠和草炭,其中椰糠基本依赖于进口,国产草炭质量又极不稳定,而且流通环节多,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在后续普及与应用中也存在风险。

避雨棚的设计与立地气候的结合度有待加强

云南省地理环境特殊,6种气候带交错分布,各气候带与地形和纬度相关联,复杂的地理环境也使得全省的月降水量分布极不均衡,为了规避这一不利的环境因素,避雨棚成了蓝莓栽培的配套设施之一。随着蓝莓基质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避雨棚在功能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兼具避雨的同时,还发展出增温、避光、通风、放蜂、防虫等功能。一些新建园由于缺乏对蓝莓基质栽培的详细了解,未考虑本地气候条件,未充分论证就照搬、照抄成功企业的创业模式,动辄投入巨额资金匆匆上马,违背自然规律盲目搞建设,最终陷入基础设施不匹配及投入资金浪费的尴尬境地。

蓝莓品种的真实性鉴定有待加强

蓝莓原产于北美和欧洲,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地区,理论上属于低温成花植物,但凭借其良好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掀起了种植热潮,截至2020年,有近71个国家和地区栽培蓝莓,这表明蓝莓离开原生境后,在非适生区也能正常开花结实,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为此,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不得不设置各种壁垒来保护自身利益。但在蓝莓整个链条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由于监管体制不健全,不法商贩非法贴标以次充好售卖种苗;苗木组培技术容易上手,种苗流通渠道增多。这些市场乱象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从良种良法的角度看,良法的前提是良种,生产中不乏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却因主体不明而搁浅。因此,蓝莓品种的真实性鉴定有待加强,亟待从学术层面进行厘清,以便更好地用理论来指导生产。

蓝莓水肥管理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云南省蓝莓基质栽培呈现迅猛的发展态势,生产中,与之相匹配的各种新兴技术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在诸多的水肥管理技术中,水肥一体化因优势特征明显,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省地、增产增效、提高水肥利用率等优点,成为当前云南省蓝莓基质栽培中的首选。但目前蓝莓水肥一体化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发展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水溶性肥、建材制品、施肥装备还依赖国外进口;二是科技与生产衔接不紧密,国内科技成果停留在专利、论文层面的多,能转化为生产力并创造社会价值的成果比较少;三是专业人才匮乏,水肥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诸如水肥耦合、肥料拮抗、基质次生盐渍化、连作障碍等现象都会影响蓝莓的生长发育,为此,迫切需要培养和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加快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蓝莓生产中的应用。




推进云南蓝莓基质栽培的单项技术对策




当前,云南省基于“基质+”模式,使鲜食蓝莓周年应季上市成为现实。为了筑牢“每10颗蓝莓有7颗来自云南”的影响力口碑,云南蓝莓亟待从技术层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大幅提升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品种方面的技术对策

云南省各州(市)使用的蓝莓品种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近年来,业内人员具有很强的品种产权保护意识,生产中往往用套牌的形式替代了品种的真实名称;另外,经销商将蓝莓苗随意贴上优良品种的标签就销往全省各地,扰乱了蓝莓种苗市场,加之各种乱象的交错发生,使得云南省蓝莓品种虽多,但各地相互引种,存在品种溯源不清的现象。而蓝莓基质栽培是一个品种更新换代频繁的行业,尽管有报道称蓝莓的经济寿命有25年,有的认为甚至更长,但蓝莓基质栽培受品种根系发育、管理技术、栽培容器等的影响,经济寿命会大打折扣,生产中通常10多年就要更新1次,为了有效防止当前主推品种退化却找不到品种由来的信息,又找不到可替代的品种,防范整个产业在丰富蓝莓品种资源面前顷刻便失去竞争优势的潜在危险,当前,亟待对云南省境内使用的蓝莓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DNA指纹图谱构建和品种鉴定等相关研究,以支撑云南省蓝莓产业的相关决策。

基质配比方面的技术对策

适宜的基质配比对蓝莓质量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前人用2年生或3年生苗木的生长情况来定性评价蓝莓基质配比的优劣是不全面的,现实生产中,蓝莓在基质中至少要维持10年的经济寿命,仅凭有限的数据不足以证明蓝莓后续年份也能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笔者认为,零星碎片化的研究是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研究的必要基础,要持续性地做好后续年份的跟踪调查,并且要在全省范围内多选几个有规模化效应的企业作为试验点,探明基质来源、基质原料配比、不同年份基质物理性质的变化(包括容重、水气比、总孔隙度等)、不同年份基质化学性质的变化(包括pH值、阳离子交换性能、营养元素含量、养分供应潜力等),同时观测记载各年份蓝莓的生物量、鲜果产量、果实内在成分,必要时还应考虑蓝莓的品种特性、各地气象指标等,并将这些多年积累的数据运用统计学相关知识,从多视角、多维度对蓝莓基质配比进行分析,并以技术包的形式提供给各农业参与主体,不断完善蓝莓基质栽培技术体系,为提升云南省基质栽培的蓝莓品质夯实基础。

肥料一体化方面的技术对策

肥料一体化技术一经传播便受到蓝莓行业的青睐,但水肥一体化技术有别于传统施肥技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功课:一是各种类型的水肥一体机充斥着市场,而厂家的售后服务无法短时间到达田间地头,企业应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其业务素质;二是要具备完善的施肥方案,要摒除传统施肥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单调性、习惯性、经验性等观念,结合作物生长周期和需肥规律,合理安排水肥一体化施肥方案,确保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都能获得充足的养分;三是应采用精准灌溉技术,根据土壤水分、作物需水量和气象条件,合理控制水量和施肥量,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四是在水肥一体化施肥过程中,应注重有机肥与化肥的搭配使用,以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养分循环;五是应建立完善的水肥一体化施肥监测体系,对农田养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长期监测,为科学施肥提供数据支持。




云南省蓝莓基质栽培的发展策略建议




政策制度方面

云南省蓝莓基质栽培模式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与生产实际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各地区逐渐探索而形成的,辐射范围已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扩大到全省16个州(市),是果树栽培上的一次革新,但是,这种自发的行为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其提供更多的政策便利:①政府应加大对实施蓝莓基质栽培技术的研发投入,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②建立完善的蓝莓基质栽培标准体系,引导企业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③加强对蓝莓基质栽培产业链的整合,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④鼓励企业开展蓝莓基质栽培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技术服务方面

随着蓝莓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企业对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往具有突破性的一些单项技术已无法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需求,就基质栽培而言,蓝莓经济寿命存续期间会涉及农机、农艺等多个部门,涵盖农业机械、果树栽培、植物营养与肥料、种子种苗、植保等多个技术领域,目前,以蓝莓“基质+”模式为核心,在基质配比、品种优选、水肥管理等体系已各自独立地取得了诸多单项技术,但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单项技术极易受到外部环境以及附属设施的影响,创新引领的效果并不明显。破解云南省蓝莓基质栽培现状中的诸多技术难题,需要积极营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吸引大量应用型科技人才下沉到生产一线,发挥人才为企业服务并检验各个单项技术集成的推广效果,与此同时,分阶段地将各个单项技术凝练成各种技术包,逐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衔接,激发全社会的干事创业活力,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来源:中国果树

微信号中国果品流通协会

信息部|010-66095227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