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品流通协会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香蕉产量达1175.97万吨,占消费总量的78.5%,世界排名第二,是名副其实的香蕉生产大国。然而,在消费终端,情形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有媒体调查显示,当前在盒马、叮咚买菜等主流生鲜平台,进口香蕉占比超过80%。其中,盒马(北京地区)APP,12款香蕉均为进口产品,京东、七鲜、叮咚买菜仅各有一款贵州册亨糯米蕉标注国产。
线下渠道,情况与之相似。以盒马生鲜超市为例,香蕉柜台售卖品牌主要为“佳农”以及“都乐”。其中,佳农品类较多,包括九分甜进口香蕉、有机超糯蕉和三分甜红皮蕉,细看产地,主要来自厄瓜多尔和墨西哥。都乐的菲律宾小王子香蕉,顾名思义,产地为菲律宾。
永辉超市亦是如此,售卖的香蕉为佳农的超甜蕉和有机单根蕉,产地分别为菲律宾和墨西哥。物美超市工作人员更是明确表示,近年均未销售国产香蕉。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产销结构失衡现象,折射出我国香蕉产业在现代化流通体系中的发展瓶颈。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进口香蕉总计328.7万吨,其中菲律宾、厄瓜多尔两国占比超60%。这两个国家正是商超进口蕉的核心供应地,其背后拥有完整的产业标准化体系给予支撑。
据了解,菲律宾香蕉产业依托热带气候实现全年无间断采收,单日产量波动控制在5%以内。反观国内,主产区存在明显季节性特征:海南南部(1-4月)、广东(6-8月)等产区受台风和低温制约,导致供应连续性不足。盒马水果采销负责人坦言,频繁切换产区会导致供应链管理成本上升,这是渠道商选择进口香蕉的重要考量。
尽管我国香蕉栽培技术全球领先,但采后环节仍存在明显短板。据悉,菲律宾蕉园普遍采用索道运输,擦伤率低于人工搬运的国产蕉;进口蕉采收后4小时内进入冷藏货柜,全程冷链运输;而国产蕉多采用常温运输,从产地到批发市场存在2-3天温层断链。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货架表现上,进口蕉平均货架期比国产蕉长2-3天,损耗率降低30%以上。
业内人士强调,面对市场竞争格局,国内香蕉产业需多维度突破,试点推广索道运输、无人机采收技术;在广西、海南等主产区建设预冷设施,提升冷链应用比例;建立采后分级标准体系,实现从"论堆卖"到"标准件"转型。同时,培育特色品种(如苹果蕉、糯米蕉)形成品质溢价,借鉴"贵州册亨糯米蕉"品牌化案例,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已开始行动。2025年广西试点建设的数字化蕉园,通过采后预冷技术将香蕉保鲜期延长了40%,预示着产业升级可能的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水果门户)
微信号|中国果品流通协会
信息部|010-66095227